隨著各國對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的認知和關注,一次性塑料包裝的減量使用以及再生利用成為全球共同面臨的課題。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塑料制品國,每年消耗塑料原料超過1億噸,其中,塑料包裝消費量驚人,占塑料消費比例約25%,每年催生巨量塑料垃圾。為此,2020年,我國出臺“史上最嚴”限塑令,提出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塑料廢棄物資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體系基本形成,替代產品開發應用水平進一步提升,重點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系;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
飲料是人們的日常消費品,PET包裝的飲料是典型的一次性塑料包裝產品。全球對PET瓶的高量需求,導致產生了數量龐大的廢舊PET瓶,其回收利用也受到了較高的關注。如何通過工藝或原料創新實現減塑,成為飲料行業迫切應對的課題。
輕量化瓶技術成熟但消費者存疑
輕量化和再生塑料(rPET)的使用是實現減塑的兩個有效途徑,而輕量化瓶需要從包裝技術和裝備技術兩個方面來突破,才能確保實現工業化。西得樂大中華區包裝和模具運營總監謝華表示,“輕量化瓶是降低塑料使用非常有效的一種方式,大概在過去10年間,中國曾經引領了整個亞太區飲料瓶輕量化的潮流。”
西得樂大中華區產品技術經理王偉介紹,以500毫升瓶裝水PET瓶為例,1990年使用瓶子的克重約為19克,經過技術創新,2019年西得樂在美國推出了6.5克重的500毫升PET瓶,瓶子克重降低了66%。同時,生產能耗從6.3瓦時/瓶降低到2.3瓦時/瓶,效率從1000瓶/模/小時提升到2700瓶/模/小時。
從生產成本來看,輕量化瓶也極具優勢。據了解,飲料瓶的生產成本中,PET原材料可以占到70%,包裝的克重對飲料瓶成本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消費者對產品的品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克重較輕、手感偏軟的輕量化瓶接受度逐漸降低。“輕量化瓶是啥?”在采訪中,多位消費者向記者表示不懂輕量化瓶的概念,甚至錯誤的將使用輕量化瓶的產品視為假冒偽劣產品。
中華環保聯合會綠色循環普惠專委會秘書長蔣南青表示,輕量化瓶的出現讓消費者產生“商家在偷工減料”的誤解。
謝華坦陳:“確實,在消費升級的過程中,部分消費者對于輕量化瓶的接受度不高,甚至有些人會認為瓶子品質有瑕疵。”為此,西得樂提出“適量克重”的概念,指的是在包裝上能夠帶來比較好消費體驗的同時,降低非必要區域原材料的損耗。從技術開發的角度對整個包裝進行精細化管理,在每一個環節都盡量減少塑料的使用量,這樣就既能讓消費者接受,又可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目前市場上,包括行業前三名的頭部企業都在使用“適量克重”瓶。
值得注意的是,西得樂提出的“適量”并不是固定值,而是一個范圍,范圍的大小一方面由技術決定,另一方面由消費者的接受度決定。當消費者接受度逐漸增高,“適量”的范圍可以進一步縮小。
國內rPET食品級應用尚屬空白
此前,某國際環保組織將可口可樂、百事以及雀巢評為全球最大的塑料污染者,把“塑料污染罪魁禍首”這頂帽子扣在了飲料行業頭上。事實上,塑料污染中的“塑”指的是所有塑料,而PET只是塑料的一種。“PET占全球塑料包裝整體的10%,”謝華說:“不是所有的塑料都叫PET,而且它是所有塑料中唯一能夠實現‘瓶到瓶’同級回收循環使用的材料。所以,當我們談論污染時,PET背了不少鍋。”
據2020年中國飲料工業協會聯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發布的《我國PET飲料包裝回收利用情況研究報告》,在現有回收體系下,全國PET飲料瓶回收率可達94%以上。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的原生回收體系受經濟市場驅動,具有比較高的運行效率,尤其是在PET飲料包裝等價值較高的廢棄物方面有獨特優勢。隨著垃圾分類在全國的普及,PET瓶的回收有望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回收方面,飲料行業的龍頭企業都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可口可樂中國方面有關人士告訴記者,2018年1月,可口可樂就承諾到2025年,在全球范圍使用100%可回收的包裝材料;到2030年,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公司銷售產品所使用包裝的等量回收和再利用。可口可樂中國也做出了大量努力,聯合公益組織和社會企業,不斷探索飲料瓶的公眾教育、有效回收和再生用途。如2020年9月,可口可樂中國跨界攜手上海五里橋社區,開展為期一年的塑料瓶回收行動,利用可口可樂在循環經濟領域的經驗,提升塑料瓶回收效率,推動其加速進入循環價值鏈;并運用塑料瓶回收再生材料設計和制作遮陽傘、雨棚等公共設施用品,回饋社區,以兼具美感和實用性形式實現塑料瓶在社區內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推動社會各界對循環經濟的思考和創新。可口可樂中國還攜手京東,借助其物流供應鏈從上海消費者的家中回收飲料瓶。
雀巢全球也向消費者承諾,到2025年實現其100%包裝材料可循環再生或可重復使用。去年7月,在北京朝陽公園出現了一臺“萌萌的”無人車。這臺外形可愛、聲音甜美的智能回收車,來自雀巢公司的創新項目。在接下來的一個月時間,這輛無人車在公園內按既定路線徜徉,不間斷地宣傳塑料回收的環保理念。游客還能隨時招手叫停它,在車身屏幕上學習環保小知識,把塑料空瓶放置到車身上的回收窗口中,并有機會獲得神秘獎品。
今年3月,達能旗下品牌脈動在上海黃浦區試點,放置了多臺創新塑料瓶智能回收機,倡導和邀請消費者參與到綠色環保活動中,形成垃圾分類的生活習慣。
在回收后的利用方面,我國還處在起步階段。據悉,當前因法規和技術所限,我國高回收率的PET飲料瓶在食品級回收利用方面尚屬空白,對rPET的利用主要是在非食品級包裝領域。
謝華告訴記者,PET回收后經過處理再次利用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方面,作為原材料生產日用品及服裝面料等;另一方面,生成rPET材料,重新變成塑料粒子去注胚、吹瓶。
中國擁有龐大的紡織工業和塑料制品工業,廢棄的PET瓶被制作成大量的化學纖維以及紡織品、草坪、遮陽網等,應用的范圍比較廣。
而在一些西方市場,rPET食品級應用已經推廣開來。如可口可樂在全球18個市場推出了100%rPET飲料瓶。歐盟甚至明確要求,到2025年,rPET的使用量在整體PET包裝中達到25%,到2030年達到30%。
rPET最顯著的優點在于可以減少碳排放量。據了解,原生PET的原料來源是石油,從石油到塑料粒子再到做成瓶子的過程中,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巨大。但如果使用rPET,其材料來自于PET瓶而不是石油,所以大大縮短了產生二氧化碳的碳排放鏈條,只在PET的回收過程及再加工利用的過程中產生能耗及碳排放。在實際操作中,制作一個550毫升克重15克的瓶子,如果以100%rPET作為原材料,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比用原生PET材料可減少80%。
中國物資再生協會再生塑料分會秘書長王永剛表示,當前,不少企業在推動rPET的再生利用,但國內相關法律法規以及使用、回收、評估等環節的標準尚處空白。“rPET的食品級應用技術是成熟的,各方也都在關注rPET的食品級應用。”王永剛如是說。
蔣南青認為,推動rPET的食品級利用需要政策推動,尤其是循環再生行業,應該大力支持。但王永剛建議,相應地,國家也要加強對rPET應用的監管,包括標準審核和產品品控,以防止政策放開,企業一哄而上,造成市場混亂。
消費者接受度影響行業減塑進度
既然rPET在減少碳排放方面有如此強大的能力,為何我國還沒有廣泛應用?業內人士指出,目前rPET在技術上已經相對成熟,主要原因在于成本和消費者接受度等方面。以去年的價格為例,1噸rPET原材料的價格基本上是原生PET的兩倍,若廣泛應用rPET,消費者和企業都要負擔巨額成本。同時,國外市場對rPET原材料的需求量巨大,目前全球產能供應不足也造成了其成本無法在短期內降低。又基于觀念的原因,部分國內消費者對rPET飲料瓶存在疑慮,企業即使能夠生產出食品級rPET包裝,推廣使用也還需要一個過程。
王永剛認為,PET的高值化是未來趨勢,但rPET食品級的利用只是選擇之一,現在世界各大品牌將rPET作為生產原料主要是基于社會責任。因為,再生材料不僅能夠減少原材料的使用,更能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那么,輕量化瓶和rPET瓶,哪種方式才是成本既可控、又能達到減塑目的的最佳解決方案呢?“我認為這兩者不矛盾,”謝華說:“最佳的方式是把它有機結合起來——在消費者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通過包裝技術以及包裝設備,盡量做到輕,同時把rPET結合進去。雖然rPET目前價格比較高,但當rPET整個供應鏈鏈條更完善、產能變大之后,將來成本完全可以降下來,能夠實現經濟性以及環保性的有機結合。”
但無論是輕量化瓶還是rPET瓶,都需要消費者的接受。多家企業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希望消費者能夠轉變觀念,為了環保而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協”,如瓶子手感不佳等。行業企業也會不遺余力開展消費者教育行動,持續推廣環保措施。蔣南青說:“應該加大消費者教育,讓消費者明白輕量化瓶有助于減塑。”
需要強調的是,消費者正確的垃圾分類行為對rPET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因為rPET的性能和成本受制于回收情況。如果回收的PET瓶未經污染,則處理后的rPET料純凈度高、性能優;如果回收渠道不理想,比如瓶子跟其他廚余垃圾或者工業垃圾混雜,對于rPET的成本和使用性能會有非常大的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要加強塑料污染全鏈條防治;加強廢舊物品回收設施規劃建設,完善城市廢舊物品回收分揀體系;推行生產企業“逆向回收”等模式,建立健全線上線下融合、流向可控的資源回收體系。我國還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業內人士認為,相信國家在政策層面將會有更大的行動,這將更有利于行業上下游減塑行為的推進。謝華說:“我們非常贊同國家采取這些措施,也期待條件成熟的時候,食品級rPET能夠在國內盡快得到利用,助力最終實現碳中和。”
另據了解,去年10月,中國飲料工業協會委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天津科技大學聯合開展《我國回收PET飲料瓶多路徑循環再利用質量控制研究》項目。鑒于國內外回收PET飲料瓶再制工藝和回收市場的差異性,該項研究從回收利用過程入手,利用實地考察收集、回收安全實驗、質量控制、經濟成本分析等方法,研究我國進行PET瓶食品級循環使用的實施技術方法,提出PET瓶多路徑再生質量控制要求;分析廢PET瓶不同路徑循環再利用的碳足跡,了解其環境影響;了解PET瓶多路徑再生經濟成本;探討回收PET瓶高質量利用潛力,提出多收路徑再生利用質量控制建議,從而更好地實現PET飲料瓶綠色生態循環。研究成果將為管理部門政策體系完善提供依據,幫助產業鏈企業了解廢PET瓶再生利用前景,把握行業發展方向,為企業決策提供支撐;為引導各方承擔社會責任、為政府建言獻策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