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在北京召開,全國人大代表、金發科技董事長袁志敏在參會期間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作為國內化工新材料龍頭金發科技的掌舵者,同時也是廣州市工商聯主席,袁志敏關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的技術研發和推廣,也關心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
今年全國兩會上,袁志敏提出的建議聚焦于知識產權保護、白色污染治理、醫用防護用品市場監管等方面。他建議,要加強國內企業處理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司法援助,尤其要發揮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內企業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作用。
對于今年元旦最嚴“限塑令”帶來的可降解塑料風口,袁志敏強調:“在限塑令下,合格的、高質量的生物降解原材料產能建設是最關鍵的環節。企業要重點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擴大產能。”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談白色污染治理:生物降解原材料產能建設是關鍵
2021年元旦起,史上最嚴“限塑令”正式落地實施,直轄市、省會城市的商場、超市、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這也讓可降解塑料成為了風口。
政策落地近兩個月,可降解核心原料供不應求、一個月內價格翻倍,但可降解產品價格高卻不耐用的討論也成為熱點。作為較早進入完全生物降解塑料賽道的企業,金發科技在這場討論中具有發言權。
袁志敏向記者分析道:“人們現在市場上看到降解塑料袋、吸管替代品、降解餐具上架使用,并不簡單只是一個原料替換的問題。其中包括了降解產品標準的建立、檢測機構測試能力、產品市場準入機制的建立、制品生產企業設備的大規模更新換代、原材料供應鏈的打通以及產業對市場的教育等多個方面,無數產業人在其中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才確保了在1月1日,商超貨架上用上了合規的降解塑料替代產品。”
他認為,因為政策催生的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國內之前儲備的可降解塑料原料產能并不能在第一時間100%滿足市場的供應,且原料產能的建設速度要明顯慢于制品加工產能的建設速度,這也導致了原料價格上漲。
“按照我們國家2021年的技術進程來說,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大概是40萬噸,對于中國一年消耗將近8000萬~9000萬噸的塑料總量來說,僅僅是個零頭,市場需求還不夠大。未來隨著應用場景的增加、政策的推進、市場的成熟,可降解塑料達到接近幾百萬噸甚至上千萬噸的這種需求的時候,成本才會進一步地下降,價格也會回歸理性。”袁志敏表示。
圖片來源:企業提供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從消費者反饋來看,超市生物降解袋的售價定在1~2元/個,是傳統PE塑料袋的約3~4倍,這成為了可降解塑料袋大規模推廣的阻礙。
對于這個問題,袁志敏認為,國家政策的目的是減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本次‘限塑令’,就是讓消費者能夠認識到,環保是有成本的。在提升意識之后,才能減少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使用,實現白色污染治理的目標”。
袁志敏認為,在限塑過程中,政策連續性和市場執法力度對生物降解塑料袋替代普通塑料袋,幾乎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市場監管不到位,則市場就會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
他也強調,在整個禁塑的環節中,原材料的產能建設,尤其是合格、高質量的原材料產能建設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難的一步。企業要重點提升產品研發能力、擴大產能。
記者了解到,金發科技將在2021年上半年再投產6萬噸PBAT(生物降解塑料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在第四季度投產3萬噸PLA(生物降解塑料聚乳酸),將對國內限塑的執行起到有力支撐作用。
談知識產權保護:要加強國內企業海外司法援助
科技創新是引領社會發展的動力,而只有保護知識產權,才能激發創新活力。
隨著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中國企業申請國際專利數量也呈上升趨勢。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報告顯示,中國2020年國際專利申請量同比增長16.1%,達到約6.8萬件,中國申請量連續兩年居世界榜首。
在海外擴張的同時,中國企業在國外遭遇的知識產權風險也陡然增大,企業在應對知識產權糾紛時,普遍會遇到語言溝通成本、文化差異、高昂訴訟費、法律差異等障礙,且應訴成本高企,訴訟周期漫長。
對此,袁志敏提出建議:加強國內企業處理海外知識產權糾紛的司法援助,尤其發揮駐外使領館在保護國內企業涉外知識產權方面的作用。
“中國企業在遇到海外的知識產權糾紛時,能否通過中國駐外使領館的橋梁,尋找到當地的專業機構來為我們做法律服務?如果都靠每個企業自己去尋找律師團隊,我們沒辦法迅速判斷對方是否具備能力,以及愿不愿意幫中國企業。”袁志敏說道。
同時,針對行業內重點知識產權案件,袁志敏建議國家知識產權行政部門建立定期溝通渠道,與行業協會、產業聯盟或相關重點企業開展研討,多角度多渠道了解和判斷行業發展態勢,依法依規審查和裁判知識產權案件。
知識產權保護,是每個技術密集型企業的重要命題。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金發科技非常重視自身知識產權的積累,累計申請國內外專利2983件(截至2019年底),2020年,金發科技還成立了集團層面的知識產權辦公室。
“之所以將知識產權提高到企業發展的戰略高度,是因為我們認識到只有依靠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才能突破企業發展面臨的瓶頸約束,才能贏得未來發展的主動權。”袁志敏向記者表示。
他認為,對于技術密集型的企業,只有加強自身高價值知識產權的培育,國家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才能讓侵權者無處遁形,讓注重創新的企業獲得應有的回報,從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談醫療用品監管:要堅決打擊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
2020年的抗疫過程中,醫用防護用品成為了市場寵兒。金發科技憑借在改性聚丙烯的專業積累,向下游延伸,拓展熔噴布和口罩產品,切入醫療健康領域,為公司增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圖片來源:攝圖網
袁志敏介紹稱,金發科技從2020年開始生產醫療防護類產品,從產品認證、設備投入、體系認證等環節,嚴格按照標準規范生產和銷售,產品大量出口歐盟和美國,獲得客戶的廣泛好評。
不過,在進入醫療用品賽道的過程中,金發科技也發現市場存在的一些亂象。袁志敏舉例稱:“隨著市場飽和度不斷增加,行業競爭趨于激烈。一些企業為追逐短期利益,在犧牲產品質量的基礎上不斷壓低產品價格,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導致市場出現惡性競爭,嚴重擾亂防疫物資的市場秩序,損害正規企業的利益,妨害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影響中國品牌在國外的美譽度。”
對此,袁志敏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繼續加大防疫物資生產經營行為的監督檢查力度,嚴肅查處生產、流通、消費、出口過程中存在的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產品,以及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生產銷售過期失效產品和“三無”產品等質量安全違法行為,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是繼續加強防疫物資市場的巡查檢查,堅決打擊商標侵權、侵犯商業秘密、虛假宣傳、發布違法廣告等違法經營行為,同時加強對線上平臺促銷行為監管,打擊虛標原價、虛假折扣、打價格戰等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
談國家減稅降費:建議降低大灣區高端人才稅負
2020年以來,為應對疫情對企業經營帶來的不利影響,國家的減稅降費發揮了關鍵作用。國家稅務總局數據顯示,2020年減稅降費超2.5萬億元。
對于減稅降費給企業帶來的減負效果,袁志敏深有體會:“減稅降費對企業的迅速走出困境,提供了巨大的幫助。特別是對于民營企業而言,如果沒有減稅降費,存活就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同時,減稅降費還使企業能投入更多的資金用于生產研發,保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優勢。減稅降費可以說是讓企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實惠。”
那么,未來如何繼續鞏固并拓展減稅繳費的成效呢?袁志敏提出了幾點建議:
“我們特別期待國家能再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比如加快簡并增值稅稅率,由三檔變二檔,工業、商貿業為一檔,服務業為一檔,有利于規范稅制公平稅負,對增值稅稅率結構進行優化,減少‘高征低扣’或者‘低征高扣’現象,可以降低不同企業適用多檔稅率引發的差距。”
此外,身處粵港澳大灣區,袁志敏十分關注大灣區的發展,尤其是高端人才引進。他建議,應擴大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稅收優惠范圍,將大灣區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降至15%。
袁志敏表示:“降低粵港澳大灣區內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稅負,有助于加速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體系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賦能,從而帶動廣泛珠三角區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