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由成立于2001年的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南京化工園區發展而來,是南京市唯一以發展現代化工為主的專業園區。2018年3月,南京市政府在原南京化工園區的發展區域設立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規劃面積37.1平方千米。自成立以來,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始終踐行“產業發展、公用設施、商貿物流、環保安全、管理服務”五個一體化的開發理念,一心一意謀轉型,凝心聚力抓發展,蹄疾步穩地向世界級園區邁進。新材料科技園主導產業規模、項目集聚度與區域集約開發水平均位居全國同類園區前列,連續多年位列“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單前四強,一直居于沿江化工園區和江蘇化工園區首位。新材料科技園集聚了20余家世界500強、化工50強和眾多行業領先知名跨國企業,同時密布園區的工業管廊可供企業鋪設各種原料和公用工程管線,為企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十三五”做好“加減乘除”
“十三五”期間,新材料科技園緊扣整治提升與轉型發展主旋律,緊緊圍繞經濟向高質量、高效益發展的目標,做好“加減乘除”法:“做加法”就是增加創新能力、增補產業鏈條、增加高質量發展動力;“做減法”就是減少低水平、污染大、安全隱患高的項目和低端產能;“做乘法”就是提升企業創新能力、轉型發展動力和園區經濟發展環境;“做除法”就是消除安全隱患、降低風險等級,從而降低不利于科技園發展因素的分母。新材料科技園綜合實力和產業結構不斷提升,安全環保水平不斷提高,創新驅動能力不斷增強。
抓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綜合實力。近年來,新材料科技園嚴格遵循“資源整合、深度加工、布局調整、結構優化”的發展要求,初步形成了以石化、碳一兩大產業鏈為主要支撐,以新材料、生命科學為發展導向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循環經濟發展,通過延鏈、補鏈、強鏈等方式,逐步建成乙烯、芳烴、醋酸三大產品鏈和環氧乙烷/環氧丙烷、醋酸、芳烴、生命科學、高端精細化學品、橡塑六大特色產業集群,其中,產業鏈企業占比達到8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從2015年的81家增長到2019年底的98家,僅增加17家,但工業總產值較2015年增長了50.5%,達到2263億元,位居國內同類園區首位;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67億元,同比增長24.2%。今年以來,新材料科技園努力克服疫情、國際油價低位震蕩等不利影響,積極破解難題,不斷提升發展質效,全年預計實現工業總產值2200億元。
抓產業發展,不斷調優產業結構。依托上游基礎化工原料優勢,新材料科技園緊緊圍繞南京市八大產業鏈和新區“兩城一中心”建設,全面推動新材料和生命科學產業發展,先后建成國家火炬南京化工新材料特色產業基地、江蘇省(化工)新材料產業產學研協同創新基地、南京市新材料出口創新示范基地平臺載體;初步形成新型聚氨酯材料、高性能高分子材料、新型合成橡膠、高端專用化學品材料四大新材料產業集群,涵蓋國家新材料技術領域新型精細化工材料和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兩大類中18個子項的15個子項;批復成立南京醫工材料園,規劃面積4.8平方千米,已形成以基礎研究為核心,具備研發中試、生產流通、臨床應用的完整產業鏈。在基礎研究方面,新材料科技園落地申友、海洛阿姆生物科技等科研機構。在研發中試方面,天易生物科技一站式高水平生物醫藥CDMO服務平臺、四川大學高分子中試基地為生物制藥項目提供一體化藥物研發、中試生產服務。在生產流通方面,新材料科技園聚集了正大天晴、威爾藥業、柯菲平等知名創新藥企。11月8~10日,走出去引進來,科技園在進博會擴大“朋友圈”
抓科技人才,不斷強化創新引擎。近年來,新材料科技園大力落實南京市創新名城建設總要求,積極推進“兩落地一融合”工作,注重新型研發機構提標提質,累計引進新型研發機構16家。加快培養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累計培育和引進高新技術企業131家,設立省級以上“三站三中心”69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9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3項、中國專利獎4項;累計建成投用研發中心、國際企業研發園等科技載體約50萬平方米,先后建設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國家級眾創空間2個,新城科技創業中心獲2019年度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獲A級(優秀)評價;引進諾貝爾獎得主、中外院士、國家級人才工程等各類人才206人,吸引200余家科技企業落地,并在國內同類園區中率先建成完整的新材料產業創新孵化鏈條。
抓招商引資,不斷增強發展后勁。新材料科技園積極對接南京市主導產業和南京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建設的材料需求,結合科技園產業方向和資源稟賦,緊盯行業龍頭企業投資動態,以世界500強、化工50強等知名跨國企業和科技創新型企業為引資重點,根據價值鏈精準招商,上下串聯,橫向關聯,進一步做強做精產業鏈條。在努力推進做好沿江大保護和安全環保整治的同時,新材料科技園累計引進5000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24個,先后建成總投資50億元的金陵亨斯邁新材料項目、總投資42億元的誠志永清MTO等龍頭項目,為下游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優質原材料;建成總投資10億元的揚子石化EVA、1.2億美元18萬噸/年烷氧基化表面活性劑等高端新材料項目;簽約總投資超600億元的揚子、揚巴百萬噸乙烯及下游衍生物系列產品,南化聚碳酸酯系列高端新材料項目,優質項目的簽約落地將進一步加快新材料科技園的轉型升級步伐。
抓整治提升,不斷強化安全環保。安全環保是園區的生命線,新材料科技園已率先在全省同類園區中建成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并順利通過績效評估。作為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試點單位,新材料科技園先行先試,成功打造環境數據方面的“百寶箱”,并將取得的經驗在全國推廣;大力推進廢水聯防聯控平臺和大氣污染監控預警平臺,通過信息化、智慧化手段約束企業環境行為;深入開展化工行業安全生產專項整治工作,對排查出的各類安全隱患,逐一制訂“一企一策”整改方案,夯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成智慧園區管理控制中心,有效整合智慧園區現有各子系統資源,被石化聯合會批準成為首批中國智慧化工園區試點示范(創建)單位;積極推進科技園封閉化管理,完成封閉化管理軟件系統和控制中心的建設,率先在全省建成“智慧物流”系統,實現對危化品運輸車輛的一體化管理。10月15日,在2020中國化工園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化工園區工作委員會發布2020化工園區30強名單,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園榮獲30強榜單第三名。這是自2013年以來,新材料科技園第八次進入前四強。
“十四五”發力五個“聚焦”
“十四五”時期是江北新區全面搶抓“三重”國家戰略和“雙區”疊加機遇,全面推進江北新主城建設的“第二個五年”,也是新材料科技園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加快打造世界級園區的關鍵時期。園區發展要更加突出高質量,以“去產能、補短板”為核心,以“調結構、促升級”為主線,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戰略,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布局結構不斷優化;按照“重質輕量”的原則,著力提升新材料科技園的綜合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聚焦規劃引領,推動產業高端發展。高水平編制“十四五”發展規劃,突出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重點圍繞南京市八大產業鏈主導產業方向強鏈、補鏈、延鏈,積極對接南京重點發展的新能源汽車、新醫藥與生命健康、集成電路等戰略新興產業和江北新區“兩城一中心”建設的材料需求,明確產業鏈招商重點領域,突出差異化優勢,以醋酸、乙烯、芳烴的基礎原料為支撐,圍繞石化和碳兩大主導產業鏈,鞏固園區在環氧乙烷/環氧丙烷、醋酸、芳烴等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重點發展壯大新材料、生命科技產業集群;繼續加大安全和環保不達標的落后產能淘汰力度,加快推動落后產能出清,推進企業優勝劣汰;嚴控新增低端產能,要用“去產能”和“補短板”相結合的措施,加快推進產業結構高端化進程,促進產業結構在產業鏈高端延伸,不斷提升園區產業的綜合競爭優勢。
聚焦創新驅動,強化科技支撐。強化“兩落地一融合”工作組織,推進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工程化平臺,大力扶持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孵化的科技企業;支持科技園內龍頭企業緊扣新興產業發展方向,與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強化技術源頭供給,推進企業轉型發展;瞄準南京和江北新區集成電路、生命科學、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關鍵材料的進口替代和國家重點戰略需求,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產業前瞻技術研究和核心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產出一批原創性、標志性創新成果,搶占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推進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支持新型研發機構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工程化平臺,大力扶持新型研發機構引進、孵化的科技企業;支持科技園內龍頭企業牽頭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緊扣新興產業發展方向,與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緊密合作關系,強化技術源頭供給,推進企業轉型發展。在新材料科技園智慧園區管控中心,封閉化管理數據實時抓取呈現。
聚焦環境整治,打造綠色發展高地。加強大氣污染治理減排,繼續推進VOCs達標區建設,重點實施20家企業VOCs治理工程、7家火炬改造工程,并通過專家幫扶、走航監測、大氣預警溯源等手段生成滾動項目庫;深化園區惡臭治理,逐步推廣實施惡臭特別排放限值,試點惡臭企業邊界在線監控,聚焦重點企業異味因子深度治理,力爭打造無異味化工園區。嚴格危廢管理,根據新區危廢動態管理系統的超期超量預警,深入排查企業危廢貯存管理問題,有效規范危廢庫整治。完善水環境監管體系,新建園區地下水在線監測體系,完善玉帶片區地表水在線監測體系;加強污水處理廠尾水排放監管,確保主要污染物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標準。優化污染治理設施環評手續,探索研發載體綜合環評試點,協助審批局試點環評告知承諾制;開展污水處理成本審計,啟動集中式污水處理廠動態調價機制。
聚焦安全發展,堅決守住安全底線。加快推進園區層面“五位一體”平臺建設工作,并將重大危險源企業涉及重大危險源監控信息、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信息、企業安全風險分區信息、生產人員在崗在位信息以及企業生產全流程管理信息等企業端五位一體數據接入,實現風險隱患“一表清、一網控、一體防”;強化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重點事項清單,推動企業完善風險防控和隱患排查機制,推進企業安全生產由被動接受監管向主動加強管理轉變、安全風險管控由政府推動為主向企業自主開展轉變、隱患排查治理由行政執法為主向企業日常自查自糾轉變;大力推進化工企業安全管理信息平臺建設,完成重大危險源監測監控、可燃有毒氣體檢測報警、安全風險分區分級管控、生產人員在崗在位、生產全流程管理“五位一體”信息系統建設和應用;不斷完善科技園環境風險管理、安全生產管理、公用工程調度和規劃建設管理“四合一”管理平臺,逐步整合企業、園區和地方監管部門信息資源,提升實時監測、安全診斷、事故預警等在線功能;著力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進一步提升本質安全水平,不斷筑牢高質量發展的安全保障。
聚焦項目建設,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及新區支持民營經濟、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圍繞主導產業發展目標,精心規劃和包裝一批重大項目,挖掘一批主導或新興產業項目和重大技改項目,重點給予要素保障,積極爭取國家和省級層面的資金和項目支持,加大對企業技改的扶持,引導支持各類企業發展;按照“服務企業、服務項目、服務發展”的原則,不斷完善企業服務聯系制度和重大項目領導掛鉤制度,及時為企業提供精準的科技創新政策服務,切實幫扶企業破解發展困難,為企業升級發展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務,協調解決企業生產運行中和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推動項目盡快落地建設、投產達效;強化服務意識、責任意識,優化管網布局、強化實時調度,推進公用工程智慧化管理,進一步為企業長周期安全運行提供公用工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