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背靠央企中國中化,但克勞斯的經營業績卻始終不盡如人意。
根據克勞斯發布的2024年半年報,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 45.06 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 19.5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7 億元;扣非歸母凈利潤為-5.13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2764萬元。
五年虧損超50億
克勞斯表示,報告期內,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 19.56%,一方面是由于出售耐馳特項目的影響,另外一方面是執行在手訂單進度的影響及匯率變動的影響。
然而,細看2019年至2023年的業績,克勞斯營收業績多年停滯不前,凈利潤也越來越差。數據顯示,五年來,克勞斯營收均在100億左右,而凈利潤虧損局面持續惡化。五年間,凈利潤分別為-1.58億元、-2.3億元、-2.46億元、-16.18億元和-27億元。2024年上半年虧損雖然收窄,但代價是剝離資產。
業績始終不佳,克勞斯也在試圖尋求變化。9月底,克勞斯瑪菲股份有限公司召開2024年第二次臨時股東大會,并審議通過了選舉非獨立董事的議案,王鋒、龔莉莉為非獨立董事,王鋒擔任公司董事會戰略發展委員會成員。據悉,王鋒在中化國際股份有限公司也任職,而克勞斯瑪菲與中化國際均隸屬于中國中化。
業內人士認為,此次人事變化或與克勞斯8月初發布的“瘦身”計劃有關,該計劃一方面是進行全球性裁員,尤其是不再續聘年薪超千萬元的海外董事;另一方面是剝離虧損子公司。克勞斯瑪菲此前公告稱,公司和關聯股東裝備香港正在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擬將裝備香港對公司全資子公司裝備盧森堡的債權轉為股權,這意味著,交易完成后,克勞斯將不再擁有裝備盧森堡的控制權。
然而,讓投資者質疑的點在于,克勞斯2018年斥資60.6億元收購的德國老牌化工企業裝備盧森堡,現如今輕易被剝離,是否涉嫌國有資產流失?
資料顯示,克勞斯于2002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公司股票多次變更名稱,2013年主營工業機械的黃海股份因持續虧損被中國化工集團旗下的天華院借殼,控股股東變更為中國化工。
2016年初,克勞斯實控人中國化工集團以9.25億歐元的價格收購加拿大Onex基金擁有的具有186年歷史的德國橡塑機械制造商KM 集團,而KM集團是裝備盧森堡的主要資產,KM 集團旗下擁有克勞斯瑪菲、克勞斯瑪菲·貝爾斯托夫和耐馳特三大品牌,服務范圍涵蓋了注塑、擠塑和反應技術的全套工藝,可以為汽車、包裝、醫療、建筑工業等行業,以及電氣和電子產品及家電產品生產商提供服務。
到了2018年底,克勞斯以60.62億元人民幣的高溢價收購中國化工集團控股子公司裝備環球持有的裝備盧森堡100%股權,徹底完成了對裝備盧森堡的控股,也使得克勞斯成為首家在中國A股上市的德國企業。2021年,中化集團與國化工實施聯合重組,合并為中國中化,克勞斯成為其下屬的化工裝備行業公司。原本以為裝備盧森堡資產注入到克勞斯,會扭轉上市公司業績。然而,克勞斯自2019年開始卻連續虧損,上市公司克勞斯認為,裝備盧森堡旗下的KM集團業績下滑是其業績持續惡化的根源,克勞斯5年虧損累計超過50億元,僅裝備盧森堡虧損就高達49.8億元,如今只能進行剝離來輕裝上陣。
“瘦身”后會扭虧?
在收購之初,克勞斯希望KM集團納入公司后,旗下國內公司可以借助克勞斯瑪菲在全球市場的銷售網絡,擴大產品銷售市場,并且有機會學習KM集團先進的管理理念、運營模式,提升經營和管理效率。同時,KM集團也可以取得這些企業國內銷售渠道,擴大KM集團在國內的市場份額。
值得注意的是,在當初收購之前,裝備盧森堡就問題頗多。根據德勤出具的《裝備盧森堡審計報告》, 截至2016年12月31日,裝備盧森堡的資產總額138.99億元,負債總額115.58億元,資產負債率83.16%。剛剛完成收購之后,歐洲議會在2019年3月就出臺了塑料禁令,規定到2021 年,在歐盟禁止盤子、餐具、吸管和棉簽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目標是到2029 年塑料瓶的回收率達到90%,并更嚴格執行“污染者自付”原則。隨著歐盟以及全球各國相關規定出爐并且執行,包裝行業的前景不容樂觀,這項收購的后續負面效應顯現。
“瘦身”計劃會探索出一條盈利之路嗎?為了改善業績,克勞斯瑪菲采取了多項措施,包括裁員以降低運營成本、出售旗下資產以增加現金流入等。例如,2023年5月,克勞斯瑪菲宣布在全球范圍內精簡不超過790個工作崗位;2024年1月,克勞斯瑪菲公司還公布了一項資產出售計劃,其全資子公司KraussMaffei Technologies GmbH擬將其持有的瑞士NETSTAL Maschinen AG 100%的股權及商標轉讓給德國上市公司克朗斯,交易對價為1.7億歐元,并根據股權購買協議約定的調整機制進行調整。
根據2024年半年報信息,上半年克勞斯公司新簽訂單 48.16 億元,同比下降 10.43%。其中,KM 集團新簽訂單人民幣約n41.61 億元(5.39 億歐元), 同比增加 4.86%;天華院新簽訂單 6.19 億元,同比減少 14.74%;中化橡機新簽訂單 3574 萬元,n同比減少 79.90%。截至報告期末,公司在手訂單 76.73 億元,較 2023 年期末下降 5.42%。其中,KM 集團在手訂單為n人民幣約 62.84 億元(8.14 億歐元),較 2023 年期末減少 3.90%;天華院在手訂單為 11.03 億n元,較 2023 年期末減少 13.63%;中化橡機在手訂單為 2.86 億元,較 2023 年期末減少 19.66%。可見,克勞斯想通過“瘦身”快速扭虧的路還很長。截至9月27日,克勞斯股價報收5.78元,上漲3.03%,市值28.7億元。
克勞斯公司在回復《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此次剝離KM集團,意在盤活保留的現有資產和業務板塊、降低經營風險、增強營運能力,同時提升整體歸母凈資產水平,增強公司未來長期持續發展能力,有利于保護中小股東的利益。”該公司強調,本次重大資產重組暨關聯交易事項完成后,裝備盧森堡不再納入上市公司合并報表范圍,上市公司資產、營業收入會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對公司凈利潤存在較大的提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