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青松鄉探索發展“橡膠+益智+菌菇”復合種植模式,拓寬農戶致富門路
林下“雙豐收”村民“三增收”
海南日報記者 劉寧玥 通訊員 王伯鈞
收獲是什么滋味?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農戶馬亞學感受到的,是菌菇的鮮、益智的香和心里的甜。
6月21日下午,在青松鄉青松村的橡膠林里,馬亞學和姐妹們分工協作,搶抓農時種植村集體采購的虎奶菇。掏溝挖渠、擺放菌包、蓋土澆灌……
結束林地的工作,馬亞學立即趕回自家小院,將晾曬好的益智果裝進一個個大麻袋,等待企業收購。天色漸暗,她終于坐下來,喝了一口茶,喜滋滋地說:“忙起來,好!一天能賺到約150元務工費。”
以前,馬亞學的收入主要靠自家幾畝橡膠林。她嘗試在林下種植益智,但由于管理經驗不足,益智產量不高、品質一般,收益并不理想。2年前,青松鄉與白沙立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立樹公司)合作,在青松村探索發展“橡膠+益智+菌菇”林下生態循環復合農業。眼下,她不僅不必為益智收益發愁,還獲得了新工作。
“公司租用了我家的林地和地面種植的益智。”馬亞學說,與公司合作種植,收益更高,也更穩定。另外,青松村委會還和立樹公司合作發展林下菌菇種植產業。“靠著在家門口種植、采摘菌菇和修剪、采摘益智,馬亞學實現了割膠、務工兩不誤。”青松村駐村第一書記田澤武說。
像這樣的種植模式,目前已在青松鄉擁處村、青松村、牙擴村、打松村推廣開來。通過在橡膠、益智行間套種菌菇,這4個村的農戶有三種增收渠道:每年能獲得365萬元的地租收入以及約279萬元的村集體收益分紅;發放給他們的務工費用已超過了1000萬元。
橡膠林也得到了滋養。據立樹公司負責人介紹,種植菌菇使用的菌包富含秸稈基質,經過食用菌分解后直接還林,相當于為土地施了有機質肥料,利于橡膠樹和益智的生長。此外,該企業正在為種植益智的林地增設水肥一體化系統,打造了5700畝標準化的益智生產基地,進一步提升益智的畝產量和品質,生產綠色生態、高品質道地的益智產品。
“目前,我們在林下種植菌菇7700畝,還建成了自動化、標準化食用菌菌棒培育廠;標準化的益智生產基地面積達到了5700畝。”青松鄉政府有關負責人說,下一步,該鄉將按照萬畝總體目標進一步打造青松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打造“青松鄉—北京同仁堂健康有機中藥材供應區”,并完善全域數字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功能,加快菌種培育和南藥分揀這兩條生產線“齊頭并進”,提高區域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一步帶動林下菌菇、益智種植產業發展。
(海南日報牙叉6月29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