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進新質生產力
向“新”而行 以“質”致遠

開欄的話 新質生產力被稱為中國經濟“系統升級”的總鑰匙,其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核心要素是科技創新。金華肩負“根據實情、發揮優勢、揚長補短、再創輝煌”的時代使命,在錨定“港”“廊”“鏈”主戰場、聚力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中,處處涌動著新質生產力的浪潮。 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金華市科學技術協會、金華市新聞傳媒中心共同推出“走近新質生產力”科普欄目,帶你走進企業、生產車間、實驗室等新質生產力最活躍的“試驗場”,觸摸新質生產力的強勁脈動,解讀其豐富內涵,向“新”而行、以“質”致遠。 在各式清潔家電不斷涌現的當下,家居清潔已然邁入智能時代。吸塵器作為眾多家庭的常備清潔工具,其發展歷程給使用者帶來了深刻的感受。傳統吸塵器不僅笨重,還拖著長長的線纜,在使用時難以彎曲和扭轉,極大地限制了使用角度與范圍,操作繁瑣且令人疲憊。如今的新式吸塵器,不僅輕巧,還增添了導電、導蒸汽、通水等豐富功能,實現了吸塵、清洗、高溫殺菌等多樣功能,讓清潔工作變得更加省心省力。 作為吸塵器內部不可或缺的配件,塑料軟管的創新發揮了關鍵作用。那么,一根小小的軟管究竟蘊含著多大的科技含量?讓我們走進“吸塵器軟管”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連續十年在全國同行業中獨占鰲頭的金華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春光科技),探尋其中的奧秘。 “匠心春光”:做強“一根管”,向高精尖奮勇邁進 踏入位于金磐開發區的春光科技,綠色的清新感與強烈的科技感撲面而來。開闊的廠房、精致的花園,生產車間內一排排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一根根塑料軟管被源源不斷地從機器中“吐出”……很難想象,眼前的這一切竟是由一家僅有3人的家庭小作坊逐步發展而來。該集團副總裁陳弘旋介紹:“別小瞧這一根軟管,其應用場景極為廣泛。”目前,春光已獨立研發形成中央吸塵器軟管、吹塑軟管、纏繞軟管、擠出軟管、吸塑軟管、導電軟管等10余個系列數百款產品,被廣泛應用于吸塵器、掛燙機、洗碗機、戶外清掃以及工業除塵系統等眾多領域。 時間回溯至1985年,春光科技創始人陳正明憑借積攢的500元,與妻子租下已廢棄的兩間近60平方米廠房,成立了尚湖鎮春光塑料廠。當時僅有一臺手動注塑機,為當地軟管廠配套生產洗衣機所用的掛鉤連接頭。 陳弘旋說,春光的首次創新,源于父親陳正明敏銳的商業洞察力。1989年,陳正明前往青島催要3 萬元貨款時,偶然遇見一位研發工程師拿著一張當時只能依賴進口、國內尚無廠家能夠生產的軟管圖紙,試探性地詢問春光塑料廠能否進行生產。 “當時從日本進口一根吸塵器軟管需要60元,成本過高。”陳正明接過圖紙審視一番,盡管當時的春光既缺乏生產軟管所需的廠房和設備,也不了解相關生產工藝,但他敏銳地捕捉到了一般人未能察覺的潛在商機,當即果斷表示可以嘗試。他迅速趕回家,四處尋覓原材料,向他人借用廠房和設備,反復琢磨技術,一次次精心打磨,歷經9個月后終于成功制作出樣品,并送達客戶手中。“這是國內首款 PVC雙導線鋼絲軟管,春光由此正式進軍吸塵器軟管行業并初露鋒芒。” 陳弘旋說。 在行業內部,普遍存在著“軟管產品技術門檻低,發展前景有限”的觀點。然而,在過去30多年里,春光始終堅定地在軟管細分領域深耕細作,力求做專、做精、做強。 提及吸塵器,戴森是無法回避的品牌,而春光則是戴森“1∶8大伸縮比軟管”的全球唯一供應商。“這種軟管能夠從1米自由伸長至8米,為吸塵器的創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陳弘旋介紹,當時戴森曾邀請眾多公司研發這款產品,但均以失敗告終,最終春光耗費6個月時間,自主研發成功,推動公司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升級。 這關鍵的一步,依靠的是人才的力量。 “僅僅在設備方面,我們就擁有超過70人的技術團隊,不斷對設備進行改進和優化,以提升生產效率。”陳弘旋介紹,公司先后組建了“浙江省企業研究院”“浙江省企業技術中心”“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勞模創新工作室”等,獲得發明專利31項,實用新型、外觀專利172項,省重大科技專項2個、省級新產品57項。 “源于業務的創新,必然不會出錯。”陳弘旋表示,這些年來,春光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相繼研發出全球最輕的軟管、導電可伸縮軟管、水電蒸汽四合一軟管等,眾多產品均為全球唯一制造商。以水電蒸汽四合一軟管為例,一根軟管既能通電,又能通水噴蒸汽,置入吸塵器內,功能更為全面高效,使用戶能夠輕松完成全屋清潔。 “智慧春光” :開啟數字化嶄新時代 自2018年畢業后回到公司,直至2021年正式接手公司管理,陳弘旋便著手進行數字化布局。 “當一家企業規模不斷擴大、人員日益增多、事務愈發繁雜后,管理創新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陳弘旋打開手機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搭建的一套辦公系統,“例如生產的每日計劃,每條生產線都在實時更新,達標顯示為綠色,未達標則為紅色,具體產量多少,一目了然”。而在以往,他需要等待人工統計上報。 2023年,春光以飛書為企業寫作平臺,開啟協同辦公的全新紀元。飛書上線僅7個多月,便實現了4000多人的全員覆蓋,內部搭建了2000多張多維表格,每個部門都有4—5個代表性場景。業內甚至出現了“春光速度”這一詞匯。這背后的原因,不僅有追求數字化的管理層,更離不開那些熟悉業務、樂于鉆研、伴隨公司成長的老員工們。 57歲的袁鑫芳已然到了退休之齡,卻依舊堅守在倉儲部經理的崗位上。用袁鑫芳自己的話來講,春光科技極具遠見卓識,始終樂于采用任何能夠提升工作效率的全新工具,正因如此,她得以接觸眾多新的系統與工具。 袁鑫芳基于倉庫的實際場景成功搭建了“溫濕度控制表”,將更多的工作流程遷移至飛書上。要知道,倉庫的溫濕度對產品質量有著直接且關鍵的影響。為有效規避變色、變質、變形、生銹等一系列問題,他們會定期抽查溫濕度,并將相關數據記錄于表格之中。然而,過往這些表格均為紙質形式,遞交過程頗為繁瑣,數據的及時性與真實性也難以保障。如今,只需在溫濕度計下方放置二維碼,倉管員每日查看溫度并掃碼,后臺便能獲取詳實的數據以及對應的折線圖。 “將所有手動操作全部轉變為自動,對項目跟進的每一個節點進行記錄,如此一來,我們的信息流轉速度會大幅提升,無需再進行復雜的計算。”陳弘旋所致力于打造的,乃是一個無邊無際的全民數字化辦公環境,達成無極化的情況交流,促使企業整體的運轉更為高效。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陳弘旋帶領數字化團隊不懈努力,春光的量產轉化率提升62%,項目及時率提高30%,資源利用率增長25%。 “以發展的視角審視過去,用創造的思維暢想未來。”展望未來,陳弘旋滿心期待春光能夠沿著從信息化到數字化再到智能化的道路逐步提升,迸發出更新更蓬勃的生產力。 記者手記 “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才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陳弘旋表示,這是父親陳正明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這種自我超越的創新精神已深深烙印在全體“春光人”的內心深處。 創新的首要之舉便是勇于打破自身的局限,這一點至關重要。有些公司或許在初始階段,作為規模較小的企業,作為挑戰者,創新與顛覆相對容易實現。然而,當企業不斷發展壯大,業務范疇愈發廣泛,產品線日益豐富,其創新的動力卻呈現出逐漸減弱的態勢。 但記者所目睹的是,春光毅然選擇以沉穩踏實的態度專注于研發工作,始終將用戶作為出發點與落腳點,深度挖掘需求、全力滿足需求,從用戶的需求當中獲取創新的靈感與思路。這樣的精神內核,使其不會“為創新而創新”,從而在時代的風潮中脫穎而出,成為引領變革的先驅者。 記者 蔡文潔/文 張輝/攝 編輯:吳裕慧 一審:施新杭 二審:盧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