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無處不在。作為現代科技的核心驅動力之一,其研究與應用之廣泛,已深深植根于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支撐和推動現代文明不斷進步的基石。
加強新材料研究
為國制材鑄器
00:55
新中國75年的材料發展歷程可大致分為五個時期。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了支撐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國家將鋼鐵材料作為發展重點。
20世紀50年代末,“兩彈一星”等重點國防工程的實施帶動了高溫合金、先進陶瓷等材料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材料領域百花齊放,鋁合金、高分子材料和功能陶瓷等先進材料取得長足進步。
進入21世紀,國家在航空航天領域加大投入,推動了輕質高強合金和復合材料的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制造提質增速,大國重器目不暇接,先進鈦合金和特種鋼等“卡脖子”難題不斷被攻克,新型能源材料和納米功能材料的發展日新月異。
研制合成橡膠材料
跑出航空輪胎加速度
04:56
橡膠被稱為世界交通的基石。汽車輪胎、蒸汽軟管、絕緣手套,在生產生活中,橡膠制品幾乎隨處可見。作為重要的戰略資源,天然橡膠在20世紀50年代初資源就十分緊缺。當時,我國橡膠的產量連生產膠鞋鞋底都不夠。
新中國剛剛成立不久,一艘滿載5000噸合成橡膠即將回國的輪船被國外扣留,面對技術封鎖,當時的東北科學研究所,也就是今天的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意識到橡膠材料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最先開展了合成橡膠的研究。
1950年12月28日,我國第一塊合成橡膠就在這里研發成功,實現了我國在該領域從0到1的突破。
經過20年的技術攻關,長春應化所同其他30多個單位一起,開拓出了一條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鎳系順丁橡膠工業生產新體系,由于這些合成橡膠具有優異的耐磨和抗老化特性,至今仍然廣泛應用于我國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航空航天等工業品的制造領域。
研制各類合成橡膠的目的是在一些方面模仿天然橡膠的物理性能來生產各類工業品。那么人類能不能研制出與天然橡膠相仿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天然橡膠性能的合成橡膠呢?
2015年,長春應化所科研團隊向著這個目標發起了挑戰。目前,我國仿生合成橡膠制造的航空輪胎已經通過了多方面性能測試,輪胎各項性能指標滿足飛機要求。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所長 研究員 楊小牛:下一步,我們就是要實現仿生合成橡膠的工業化,萬噸甚至是十萬噸級的這個水平。第二點就是我們在性能上實現全面、明顯地超越天然橡膠的性能。在更多的領域能實現更好應用,比如說像航空輪胎,它的性能、它的壽命、它的服役條件等都會實現全面超越。
推動關鍵材料技術攻關
鑄造大國重器
05:21
在位于沈陽的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今年91歲的朱耀霄老人向記者講述了師昌緒先生帶領大家研發我國第一代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的經歷。
1964年,時任航空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的榮科找到金屬研究所高溫合金課題組負責人師昌緒,邀請他參與研制航空發動機用的空心渦輪葉片。而當時榮科僅憑借記憶畫出一張國外類似葉片的草圖交給師昌緒。
但就是憑借這張圖,師昌緒帶領科研團隊開始了一項在當時看來不可能完成的研發任務。
在師昌緒的帶領下,上百名科技人員經過一年多的艱苦攻關,研制出K417高溫合金,發展了真空精密鑄造技術,突破了空心葉片鑄造工藝難關。
1966年,我國第一個多孔鑄造空心渦輪葉片研發成功,使我國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這項航空發動機關鍵技術的國家,該技術被大量應用于我國當時的戰機發動機。
遵循師昌緒先生“既要技術創新、更需要作風踏實、團結合作”的號召,金屬研究所多年來持續展開新材料研發工作,在多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助力了我國在航天、深潛等領域的發展。
解決了上天和下海這些艱巨任務的同時,能夠驅動直徑16米超大盾構機的入地神器也實現了自主化。2022年,我國自主設計制造的直徑8米、重達41噸的盾構機用主軸承研制成功,該軸承運轉過程中承載的最大軸向力可達10萬千牛,相當于2500頭亞洲象的重力。
據統計,2023年我國新材料產業總產值達到7.9萬億元,預計2024年將達到8.6萬億元,2025年有望突破10萬億元大關。
目前,我國已建立7個新材料領域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了3類35個新材料重點平臺,形成較為完善的創新支撐體系,一批重大關鍵材料取得突破性進展。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劉崗:國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實際上我們在材料研究過程中,始終堅持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攻關、工程化,這樣一個全鏈條的研究。未來要著力推進將擅長基礎研究的團隊和擅長應用研究的團隊相結合,把最新的基礎研究成果盡快加速在我們的關鍵技術中得以體現,能夠支撐我們國之重器的研發。
(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褚爾嘉 遼寧總站 吉林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