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市場情緒回暖影響,26日可降解塑料概念掀漲停潮。截至收盤,道恩股份、天元股份、銀禧科技、瑞豐高材、美瑞新材、丹化科技、莫高股份、長鴻高科等逾10只個股漲停。
消息面上,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相關人士透露,發展改革委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塑料污染治理的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提出,積極穩妥推廣使用替代產品,要科學論證各種替代產品,包括可降解塑料不同技術工藝路線的安全性和可控性;要加強塑料垃圾的規范回收和再生利用,推動各地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加大塑料垃圾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力度,推動廢塑料分級再生利用。
而26日,民航局印發實施《民航行業塑料污染治理工作計劃(2021-2025年)》指出,自2022年起,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餐具、包裝袋等在年旅客吞吐量200萬(含)人次以上機場和國內客運航班內禁止提供,2023年起實施范圍將進一步擴展至全國機場和國際客運航班。
從政策來看,2020年我國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繼2008年限塑令以來再一次加大力度整治塑料污染問題,市場稱之“禁塑令”。《意見》明確在2020、2022和2025年分步實現不可降解塑料袋、一次性塑料餐具、賓館、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和快遞塑料包裝等的限制使用,政策整體指引圍繞“禁限一批、替代循環一批、規范一批”的核心思路展開。
在綠色環保的大趨勢下,相關“限塑”、“降塑”的法規、政策密集出臺,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快速提升,行業增長空間擴大。目前已有河北、江蘇、貴州、江蘇、廣東、北京、海南等大部分省發改委聯合省級生態環境部印發相關實施意見或方案,明確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日程表和工作目標。
華創證券能源化工高級分析師張文龍認為,快遞、農業、外賣和零售行業將會是可降解塑料替代的先行領域,在2022年和2025年逐步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市場滲透率。從政策指引和行業塑料消費量出發,至2025年快遞包裝、農業地膜、一次性餐具以及塑料購物袋等領域將會釋放可降解塑料需求68萬噸、49萬噸、47萬噸和106萬噸,合計270萬噸。按可降解塑料均價2萬元/噸進行粗略的匡算,市場規模達540億元。
而華西證券則表示,目前主流可降解塑料主要原材料為PLA和PBAT。短期內,在可降解塑料需求快速提升的情況下,供不應求的市場局面將保持,擁有可降解塑料原材料產能的生產企業仍將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據Wind數據顯示,4月1日至今,機構共給出可降解塑料概念股118次最新買入評級,其中33只個股目標價獲公布。具體到個股來看,包括金丹科技、恒力石化、長鴻高科、彤程新材、萬華化學等,其中金丹科技獲最高目標價為97.34元,萬華化學獲最高目標價196元,較最新收盤價還可漲75%。
從較年初最高價回撤幅度來看,聚石化學回撤幅度最大為40%,恒力石化、金丹科技、瑞豐高材、道恩股份、金發科技回撤幅度超過30%。